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現象之一,就是冰塊能漂浮在水面上。這聽起來再自然不過,但如果仔細思考,其實很特別:大多數物質的固態密度都比液態大,因此會下沉,然而水卻是少數的例外。
在 0 ℃ 下,液態水的密度約為 0.9998 g/cm³,而冰的密度約為 0.917 g/cm³。由於冰的密度較小,它就能浮在水面上。這個特性對地球生命至關重要——湖泊或海洋在冬天結冰時,冰層會漂浮在上方,形成一層「保護層」,避免下方水體完全凍結,讓水中生物能在嚴寒環境下存活。
所謂「重水」,是將水分子中的氫原子換成較重的氘原子(deuterium, D)。因為氘比氫重,重水的密度比普通水大,在 0 ℃ 下約為 1.105 g/cm³。
那麼重水的冰(D₂O 冰)呢?它的密度大約是 1.017 g/cm³,仍然比液態重水小一點,所以在重水中,冰塊也能浮起來,但浮力比普通冰在普通水中弱得多。
當我們把「重水冰」放到普通水裡時,情況就完全不同了。由於 重水冰的密度 (1.017 g/cm³) 大於普通液態水 (0.9998 g/cm³),因此它會直接下沉!這就是為什麼圖片中展示的實驗裡,透明的普通冰漂浮在上方,而重水冰卻沉到水底。
水的特殊性質讓地球生態得以維持,而透過比較「普通水」與「重水」的差異,我們能更清楚地理解密度與浮沉之間的關係:
普通冰 (H₂O 冰):浮在普通水上
重水冰 (D₂O 冰):浮在重水上,但會沉入普通水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