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韻傳承與碳的科學

Post
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與「碳」無處不在地相遇。從鉛筆筆芯的石墨,到手機螢幕導電層中的石墨烯,再到鑽石的璀璨光芒——這些看似完全不同的物質,其實都源自同一種元素:碳。碳的多樣結構,也就是所謂的「同素異形體」(allotropes),包含石墨、石墨烯、鑽石、富勒烯與碳奈米管等,構成了現代材料科學的核心。然而,如何讓學生在教室中直觀地理解這些抽象概念,始終是化學教育的一大挑戰。

數千年來,墨(固體墨塊)一直是東方文化中,書寫書法和繪製山水畫的靈魂。這塊看似樸實無華的固體,其實是化學和材料科學的完美傑作 。在現代科學眼中,墨塊的製備是一個將富含水分的水凝膠 (Hydrogel) 轉化為乾凝膠 (Xerogel) 的過程。

科學家們受此啟發,利用相同的原理,將各式各樣的碳同素異形體與動物膠結合,製成具備特殊性質的碳基乾凝膠(墨塊) 其設計實驗步驟如下(以石墨為例),其中動物膠是親水性蛋白質,在脫水後形成一個穩定的固體骨架,維持乾凝膠的形狀,製作出的乾凝膠也就是墨塊是一種非定形固體。

步驟1:將500.0 mg石墨粉末倒入研缽中研磨約5分鐘,確保石墨粉末均勻分散。

步驟2:將動物膠液加入研缽中的石墨粉末,徹底攪拌揉合10分鐘,形成水凝膠糊狀物。※動物膠液製備:將動物膠溶解於熱水中製成1.0 mL膠液。

步驟3:利用木槌對糊狀物施力敲擊,且將成型材料在室溫下風乾24小時。

在實驗中,學生先將碳粉末研磨,再與熱水溶解的動物膠混合,經敲擊與晾乾後形成固態乾凝膠。接著,他們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(SEM)觀察表面結構,並測量導電性與硬度。

結果令人驚豔:石墨與石墨烯乾凝膠表面閃現金屬般光澤,而富勒烯與奈米鑽石則呈現霧面質感。更重要的是,不同碳源的導電性差異達到數十億倍——石墨烯與多層碳奈米管的乾凝膠導電性極佳,而富勒烯與鑽石幾乎為絕緣體。

然而,這項研究並不僅止於化學實驗。這些乾凝膠可重新分散於水中,成為可書寫的墨液。學生們用這些「碳墨」書寫書法、創作水墨畫(Suiboku-ga),從科學走入藝術。不同碳材料帶來微妙的色差:富勒烯墨呈棕色調,石墨烯墨略帶藍光,為傳統水墨畫注入新層次的表現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