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,週期表第13~16 族元素,同族元素原子序較大者形成穩定化合物時,該元素的氧化數比同族元素的氧化數少2。例如硼族元素中B、Al、Ga 等元素的氧化數為+3,然而Tl 形成穩定化合物時其氧化數為+1;碳族元素中C、Si 等元素的氧化數為+4,然而Sn 具有+4 和+2 的氧化數,且以+2 的氧化態較為安定。這種現象可由「惰性電子對效應」來解釋,在1927 年由 Nevil Sidgwick 首先提出。「惰性電子對效應」簡單來說可以將ns2的電子視為惰性的、不易失去的;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以下列觀點來解釋:游離能增大及鍵強度的減弱。以第13 族元素為例說明,下表為第13族元素的游離能與該族元素和氯原子的鍵能(M-Cl)。
由表中發現Tl 的游離能不尋常的變大,代表因此ns 軌域中的兩個電子受到較高的有效核電荷( eff Z )的影響,受到原子核的吸引而降低了它們參與鍵結的能力,也就是不易移去ns2電子;因此 Tl比 Al不易失去ns2軌域中的兩個電子,Al易以+3的氧化數穩定存在,而Tl 卻較易以+1 氧化數穩定存在。我們可以合理推測:游離能增大是因為(n-1)d 或(n-2)f 次殼層對於ns次殼層電子的遮蔽效應較差所致。
另外,該族元素原子隨著原子序增大而變大,因此與其他原子形成鍵結時價軌域重疊的愈少,因此鍵能較弱。由表中M-Cl鍵能可知B-Cl 到Tl-Cl 之間的鍵能減弱約30%,此現象在第14及15 族元素間亦可發現。由於游離能的增大與鍵的強度減弱效應,Tl 欲形成額外的鍵結所放出能量無法提供失去 2個ns2電子所需的能量,這也就是為何 Tl不易失去ns2的兩個電子,而以+1的氧化數安定存在。